【概况】2007年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,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,深入实施“心圈廊”发展战略,全面打响中心城“三大战役”,加快推进“四个宜春”建设,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,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,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。2007年,全市经济在持续几年快速、健康发展的基础上,继续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,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,达到508.86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.6%,人均生产总值达9441元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13.15亿元,增长6.3%;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55.69亿元,增长20.6%;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40.02亿元,增长9.0%。2007年,全市产业结构更加优化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.1:46.6:30.3调整为22.2:50.3:27.5,第二产业比重首次突破50%,比上年提高了3.7个百分点,“二三一”结构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。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,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.9%,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66.7%。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,现代威廉希尔_威廉博彩app-【中文*官网】业进一步发展。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,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.4%,比上年提高2.8个百分点。财政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。2007年,全市财政收入跨上了50亿元的新台阶,达到50.33亿元,增长30.1%;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8.36亿元,增长29.9%。全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9.9%,比上年提高1.1个百分点;全市税收收入完成45.35亿元,增长34%,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90.1%,比上年提高2.6个百分点,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6.3个百分点。县级财政收入再创新高,丰城市突破13亿元,列全省99个县(市、区)第四位。重点税源稳步增长,全市纳税超过1000万元企业达44户,比上年增加15户。
【农业】2007年,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05.08亿元,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.8%。粮食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新高,全年粮食产量351.9万吨,增长4.59%。其中:早稻142.7万吨,增长5.92%,二季晚稻156.5万吨,增长3.21%。油料总产量13.8万吨,增长6.48%;水果总产量11.08万吨,增长9.23%;蔬菜总产量116.23万吨,下降0.9%。农作物全年种植面积83.83万公顷,比上年下降0.15%。畜牧业得到恢复发展,水产品产量稳步提高。在国家促进生猪生产的政策作用下,连续几年下滑的畜牧业得到恢复性发展。全市共发放能繁母猪补贴1267.33万元,全年出栏肉猪467.57万头,增长23.98%,家禽出笼3033.1万羽;肉类总产量42.94万吨,增长18.57%。全年水产品产量达27.1万吨,增长5.8%。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。2007年,全市农业产业化基本形成了以28家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为核心,99家市级龙头企业为骨干,近300家县乡产业化组织为基础的发展态势。农业产业化企业总产值达59.54亿元,利税5亿元,出口创汇7079万美元。全市“三品”农业快速推进,与上年相比,全市无公害农产品论证数37个,增加4个;绿色食品论证数48个,增加9个;有机农产品论证数32个,增加5个。
【新农村建设】新农村建设试点扎实推进,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。2007年,全市1082个省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改水55404户,改厕54892户,改造通村组道路2636.51公里,建设沼气池10840个,安装太阳能2312户。县乡水泥(油)路竣工里程1200公里,新增通水泥(油)路建制村290个。478座病险水库完成除险加固。拆破旧房98.78万平方米,新建房屋111.47万平方米,圆满完成了交通沿线村庄建筑环境整治。
【工业和建筑业】2007年,工业规模进一步扩大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7户,完成工业增加值155.11亿元,增长28.17%。其中,地方工业完成增加值134.39亿元,增长31.68%。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,建材、机械、食品、医药和电力能源等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98.65亿元,增长23.84%,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56.72%。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,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94.69%,比上年提高了40.76个百分点。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56.24亿元,增长61.19%;实现利润28.30亿元,比去年增加13.76亿元。2007年,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74975万元,增长2.4%;全年建筑总承包和专业承包施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377万元;施工房屋面积570.2万平方米,竣工房屋面积395.7万平方米。
【工业园区发展】工业园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。2007年全市着力推进宜春医药、奉新纺织、樟树盐化工、丰城煤电、高安建筑陶瓷、上高鞋革“六大产业基地”建设,9个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1045家,其中当年新增入园企业52家。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9.25亿元,增长39.55%;上交税金20.51亿元,增长52.05%。安置就业人员18.02万人,园区经济为全市工业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。
【固定资产投资】2007年,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。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9.04亿元,增长27.8%。其中地方投资完成237.02亿元,增长36.2%。在固定资产投资中,城镇以上投资224.31亿元,增长28.4%。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。2007年,全市54个在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到位资金88.36亿元,完成投资88.63亿元。320国道大万段改造,武吉高速公路、宜安公路建设初步完成,完成市养公路改造160公里。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:水泥12万吨/年,中成药2445吨/年,水库容量1300万立方米,城市污水处理1800吨/日,改建公路215公里。
【城镇化进程】城镇化战略稳步推进。2007年全市投入城市建设资金22.1亿元,一批新型小城镇正在崛起,中心城市和县城的功能不断健全,城镇化率达到35.62%。围绕建设“中部地区最佳宜居城市”目标,中心城启动了“13579”绿色工程建设,创建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”和“国家卫生城”一次申报、一次摘牌。
【房地产业】房地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。2007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9.3亿元,增长44.6%;其中用于住宅建设的投资24.3亿元,增长52.5%,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达82.8%。全年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227.4万平方米,增长40.4%;商品房销售额33.4亿元,增长62.6%。
【教育】教育事业开创新局面。2007年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7078人,在校学生24420人;普通中专招生4063人,在校学生8983人;普通高中招收学生29202人,在校学生87229人;职业高中在校学生31801人;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90451人;小学在校学生479177人,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.93%;在园幼儿115640人;成人高等、中等教育在校学生分别为4668人和976人。
【科学技术】科技队伍不断壮大,科研取得新成果。2007年末,全市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9456人,其中27288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。全年共争取国家和省科技部门专项资金1409万元,增长97.3%;争取上级科技计划项目66项,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4项,共计130项。全年共验收鉴定科技成果100项,其中省级鉴定16项,市级鉴定84项,专利申请349项,签订各类技术合同63项,成交额7188万元。
【交通邮电】客货运输营运能力不断增强。全年公路、水路客运量5180万人,增长0.62%。旅客周转量25.09亿人公里,下降13.47%。公路、水路货运量4698.5万吨,增长1.03%;货物周转量44.83亿吨公里,增长6.26%。全社会营运机动车辆拥有量8.5万辆,增长16.44%。2007年,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.78亿元,增长9.88%。固定电话用户达85.66万户,下降0.83%,其中住宅电话59.91万户,固定电话普及率15.86部/百人;移动电话用户153.17万户,增长47.56%,移动电话普及率28.36部/百人;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11.99万户。
【旅游】旅游业发展明显提速。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20万人次,增长35.3%,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6亿元,增长16.23%;全年接待国际旅游者共计24987人次,增长47.9%,旅游外汇收入775.47万美元,增长119.06%。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、三爪仑国家示范森林公园、明月山天沐温泉度假村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。
【消费】消费需求日趋旺盛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.33亿元,增长17.38%,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.62%。消费市场繁荣活跃。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6.7亿元,增长18.0%;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97.63亿元,增长17.02%。分行业看,批发零售贸易业稳步增长,实现零售额138.72亿元,增长16.49%;住宿餐饮业快速增长,实现零售额14.84亿元,增长26.86%。
【开放型经济】对外贸易能力不断增强。2007年,外贸出口2.11亿美元,增长40.8%。全市出口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10家。2007年,全市引进重大工业项目190项,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68个,引进超千万美元的外资项目22个;实际利用外资2.67亿美元,增长13.2%;引进市外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120.1亿元。
【金融和保险业】金融运行保持稳定,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。2007年末,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05.22亿元,较年初增加59.67亿元。其中,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56.40亿元,较年初增加27.47亿元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71.92亿元,较年初增加30.16亿元。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合计1545.91亿元,现金支出合计1538.90亿元,全年累计回笼现金7.01亿元,同比多回笼6.58亿元。保险业加强威廉希尔_威廉博彩app-【中文*官网】创新,市场规模不断扩大。全年保费收入12.72亿元,增长13.96%,其中财产保险3.54亿元,增长34.7%;人寿保险9.19亿元,增长7.6%。全年支付各类赔款2.08亿元,其中财产险赔款1.83亿元,人寿险赔款0.25亿元。
【文化、卫生和体育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。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,文化馆(站)182个,公共图书馆10个,博物馆11个,中、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,广播人口覆盖率95.4%;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,电视人口覆盖率95.7%。城乡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70个,有线电视用户31.3万户。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,靖安水口东周古墓直接参评2007年中国10大考古新发现,樟树吴城遗址、丰城洪州窑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方案通过省专家组评审,一批优秀戏剧小品在全国获大奖,铜鼓“秋收起义80周年庆祝活动”、《中国红歌会—走进上高》、“红歌唱响新宜春”电视歌手大奖赛等均成功举办。卫生事业不断进步。2007年,7个县级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全面完成,11个卫生监督所全部独立运行。年末拥有各类医院41所,农村卫生院180所;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2168张,其中医院病床5075张;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5087人,其中执业医生和助理执业医生6138人,注册护士4934人;专科疾病机构10所,人员271人;妇幼保健机构11所,人员536人;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1所,人员457人;卫生监督机构11所,人员229人。体育工作成绩斐然。成功开展了“群众体育年”系列活动,承办了第14届全国冬泳锦标赛等25项省级以上赛事,宜春籍运动员杨文军、冯桂鑫在国际比赛中夺冠。
【人口与计划生育】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得到提升,人口自然增长率平稳下降。据人口抽样调查统计,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.71‰,死亡率5.85‰,自然增长率7.86‰,年末人口为540.61万人。
【市场物价】市场物价总水平呈攀升态势。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.37%,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5.26%,威廉希尔_威廉博彩app-【中文*官网】项目价格上涨1.27%。居民消费八大类价格呈现四升四降的格局,即食品类价格上涨12.3%,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威廉希尔_威廉博彩app-【中文*官网】类价格上涨2.47%,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2.13%,居住类价格上涨3.3%;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下降0.32%,衣着类价格下降4.69%,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0.97%,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威廉希尔_威廉博彩app-【中文*官网】类价格下降1.5%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4.23%。
【城乡居民生活】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,人民生活不断改善。据城市住户抽样调查,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800.35元,增收1646.91元,增长17.99%;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,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13.46元,增收460.58元,增长12.61%。在收入稳步提高的同时,居民消费逐步升级、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994.66元,增长8.0%,恩格尔系数为41.3%,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.23平方米;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91.63元,增长11.37%,恩格尔系数为47.5%,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.45平方米。在岗职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,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379元,增长17.14%。
【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】“民生工程”顺利实施,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万人,“4050”群体再就业8079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.4%。新增小额担保贷款基金1566万元,担保贷款2.16亿元,额度超过前三年的总和。免费职业培训7万人,创业培训6072人;免费职业介绍14.75万人,跨省劳务输出86.26万人。养老、医疗、失业、工伤、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1.85万人、48.6万人、24.96万人、23.89万人、13.03万人,五项基金总收入10.85亿元,增长40.52%。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人数349.24万人,参合率达87.37%,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8.25万人。纳入保障范围的城市低保对象11.6万人、农村低保对象11.44万人;实施城乡医疗救助人数达24.33万人,救助金额达6829万元;年末全市共有社会收养事业单位218个,年末在院人数32095人,临时救济人数达3097人次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66.23万人,补助寄宿生生活费3.34万人,免费为12.88万人提供教科书。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20.48万平方米,受益家庭2342户;廉租房受益家庭1878户,其中租赁补贴676户,实物配租1202户。
【资源与环境保护】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。2007年,争取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7个,总投资1.44亿元,启动了114个“空心村”治理工作,大力推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,规范土地市场,基本农田保护率稳定在85%以上。环保事业加快发展。全市拥有环境监测站11个,环境监测人员109人。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数50项,项目投资额1928万元。启动了绿色生态宜春建设,宜丰官山获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强化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,开展了工业园区污水治理等八个专项行动,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,其中一级优的天数为80天。饮用水源得到保护,宜春境内7条主要河流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定在III类水标准以上。落实节能减排工作任务,丰城工业园列入全省六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。(周柳萍 罗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