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宜春城北枕秀江,南眺明月山,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。古时候,城中坊巷遍布泉井,城外近郊广有湖塘。城中著名泉井有灵泉、珠泉、鸣玉池(即疏泉)、清水池、龟井、双井、摇篮井、三眼井、五眼井、七眼井等,构成宜春城一大景致。因此,古人道:“宜春以泉胜!”宜春恰恰便是因泉胜而得名的,宋代《名胜志》记载道:“县侧有泉,夏冷冬暖,莹媚如春,饮之宜人,故以名县。”
岁月如流,沧桑变迁。大概是宜春城里泉井太多的缘故吧,那一泓让“宜春”得名的泉池究竟座落何处,却早已无人知晓了,只留下了“宜春泉”这个名字。威廉希尔_威廉博彩app-【中文*官网】:宜春泉,旧志只是指出它“在县西四里”,泉水甘醇莹媚,“酿酒入贡”。而清代有人考证,灵泉便是宜春泉。
灵泉,今尚存,在今秀江宾馆西侧,为一方形砌石泉池,现已基本荒废。古时候,灵泉是供城中居民汲饮、洗涤的重要水源地,其侧还建有灵泉寺。相传泉水“日两涌,与海潮通”,池中有“文鱼”,平常隐匿不见,每当其现身池中,州县便有学子登第。
珠泉,旧名涌坑泉,在城南泉水岭下,即今宜春老火车站西南侧。旧志记载,泉池长、宽均超过一丈,泉水“平地涌出,溉田甚广”。泉池清凉澄澈,泉涌“历乱如珠,圆转错落,掬之随手而散”,故名珠泉。明代之后甃石为池,池上横架石桥,又筑楼台轩亭供人临泉憇赏,遂为“一郡之壮观”,名目为“南池涌珠”,列“宜春八景”之一。20世纪30年代浙赣铁路开通后,珠泉长期被用作铁路机车供水水源。现存泉池长14米,宽4.15米,四周砌有青石,中间架有石拱桥,桥长4.75米,宽2.2米。1984年列为宜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旧时,宜春城中水井众多,不仅形制各异,而且各有用途。比如府治西有双井,水清味甘,居民往往不惮路远而来此汲水,大旱之年,井水也不会干涸。而秋家巷井与司理院井之水较重,鼓楼观天台司职人员取其水用于铜壶滴漏计时。义井则是由唐代袁州刺史李将顺主持开凿,用于防备州城火灾。城中星罗棋布的水井,以唐初袁天罡开凿五井的故事最为引人入胜。
袁天罡是生活于隋末唐初的著名术士,精通天文、地理、术数。相传袁天罡曾做过袁州刺史,而且死后也葬在袁州,并且后来还奉祀于谯楼。后来州城向西南方向的台地拓展,袁天罡的墓地改为州署大堂,所以后世“太守升堂必侧坐”,以示崇敬,历代相沿成习,直至清朝。袁天罡善于相地,据他勘察,袁州城形似巨龟,惟缺眉、鼻、目诸穴,于是凿五井“以全龟相”。袁州由此地灵人杰,人文蔚起。袁天罡所凿五井分别为双清井(即龟鼻井)、扬清井(即左龟眉井)、澄清井(即右龟眉井)、东明井(即左龟目井)、西明井(即石龟目井)。五井历代屡次淤塞,又被疏浚。直至清代康熙年间,五井又一次淤塞,知府李芳春最后一次疏浚,以后便因再次淤塞而废弃,其旧址现已无从查考。
20世纪70年代以来,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,以及居民住宅自来水的普及,过去用于汲水、洗涤的城区水井陆续废置乃至消失。如今老城区仅泉井头、东城巷、黄泥塘等几处水井仍在使用。其中,泉井头的水井可能就是古时所称的“双井”,多年以来居民取井水发豆芽,品质口感优于它处,传为口碑。已经消失的摇篮井、三眼井、五眼井、七眼井,又作为城区小巷,地名而保留下来了,名是而物非,令人不胜沧桑之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