威廉希尔_威廉博彩app-【中文*官网】

图片

首页 / 走进宜春 / 宜春史志 / 地情文化

袁州古城营建摭记(节选四)

时间: 2021-11-08 16:11 来源: 宜春市史志办 访问量:
字号:

北宋初,袁州城历经修缮营造,规模格局已大为改观。据北宋大中祥符年间(10081016)编修的《袁州图经》记载, 袁州城“周围七里二十步,高三丈八尺。子城周围一里一百二十步,高三丈七尺。北枕秀江,三面壕深四丈。”俨然已有森严气象。城垣内外的其他营建工程,纷纷得以修建。

至道三年(997),王懿来守袁州。其时,贯穿州城的李渠已不知于何年何月淤塞报废,州城再度陷于火灾频仍的困境。王懿到任后,决定疏通李渠,为民解忧,主持了历史上首次对李渠的疏浚工程,使得李渠重现昔日风采,居民再得便利。于是,袁人作歌谣颂扬其恩德,歌辞曰:“李渠塞,王君开,四城惠利绝火灾。”

王懿(9541002),字文德,大名府莘县(今山东莘县)人。出身书香门第,其祖父王彻为后唐状元,父亲王祜入宋后官至兵部侍郎。王祜曾手植三棵槐树于庭院,称子孙中必有位致三公者。王祜后来被尊为琅琊王氏支系“三槐堂”始祖。懿弟王旦,进士登第,为真宗朝宰相,为相十二年,以贤能著称。王懿“励志为学,登进士”,至道三年以秘书丞知袁州,有政绩。旋召还京城任用,可惜不久便去世了。

王懿离任后,由于维系渠道畅通的“经制靡固”,李渠很快又淤塞了。天禧元年(1017),袁延度通判袁州。到任时见州城“居民新为火焚,荡然如野处”,深为忧虑。作为能吏,袁延度深得知州李龟从的器重,“州务多委决”,重新疏浚李渠便是其中之一。袁延度“访耆老,询故迹。深决而浚,引溢城西池”。天禧三年九月,工程竣工。又于李渠所流经州署以东的西池中筑洲,“洲植以竹,其下种莲”,建疏泉亭,赋诗一首:“本与居民御火灾,不辞迢递费迂回。夜澄明月家家到,春泛余光处处来。漱渌寒声喧巷陌,碎光红影见楼台。凭栏如解思经始,知我为亭有旨哉。”刻诗石壁,以志其事。

皇祐四年(1052年)末,祖无择贬官袁州知州。任内,祖无择最为令人称道的政绩,首先是新建袁州州学。

袁州州学的前身,是唐代天宝年间宜春郡太守房琯所建的夫子庙,又称为学宫,其址在州城北门外五十步,为宜春最早的官办教育机构。乾元元年(758),刺史郑审移建州学于州治西四十步。大中九年(855),刺史温璠复建于房琯所办学宫旧址处。南唐保大十年(952),刺史李徵古再移建于州治西南三十步处。北宋景德三年(1006),朝廷“诏诸郡于庙(即夫子庙)中起讲堂,聚学徒,选儒雅可为人师者教焉”。知州杨侃奉诏修宣圣庙、建讲堂。庆历年间,朝廷又诏州县兴学,知州李訦“置州学房钱以赡学徒”。

皇祐五年(1053),祖无择下车伊始便着手修建州学,“以旧址狭隘,乃改营州治东二百步”,此后历朝历代的袁州州学、府学便固定于斯。祖无择召置生徒,延请江右大儒李觏前来讲学。李觏撰写《袁州州学记》(后入选《古文观止》),由章友直篆额、柳淇书丹,刊石以志其盛,世称“三绝碑”。祖无择仰慕唐袁州刺史、大文豪韩愈,在州学讲堂西建韩文公庙,以李翱、皇甫湜、卢肇、郑谷配祀,亲自撰写《韩文公庙记》。州境大旱,祖无择又学韩愈著文祭拜仰山神求雨,果然天降甘霖。是年秋“禾大熟,百姓足食”,适逢新建州厅竣工,遂命名为“庆丰堂”,自撰《庆丰堂记》志之。为褒扬乡邦先贤,祖无择重修郑谷墓,并撰写了《都官郑谷墓志铭》。

州城东郊旧有湖亭,荒芜不治,祖无择在此兴建亭阁台榭,分别命名为乐游堂、廉堂、让堂、休亭、月台、采香阁、消暑亭、采珠阁、风亭,“植以珍木嘉果,间以奇卉幽草”。又从唐状元卢肇故宅发掘出“卢石”,移置湖畔,与著名诗人梅尧臣等赋诗唱和。于是东湖之上,“其浮有航,其绝有梁,其登有磴道,其周有缭墙。南北其门,后溪前市,山烟水风,渊鱼林鸟”,蔚为壮观。绍圣四年(1097),王古谪知袁州,继祖无择之后,在东湖兴建亭台楼阁。

祖无择(10061085),初名焕斗,字择之,河南上蔡人,以进士科第三名登高第。守袁三年,为官政简事约,与民休息,政绩卓著。官至龙图阁直学士,权知开封府。袁州人民缅怀其德政,立“祖龙图祠”崇祀。

宣和六年(1124)春,孙琪通判袁州。到官未久,州城居民三罹火灾,“求水艰甚”。其时,李渠淤塞“不知几何年矣”。孙琪从一位名为刘澄的老吏处得见袁延度所作《疏泉亭记》,于是有了“浚旧渠为火备”的想法,并呈告知州林徽之。林徽之担心劳伤民力,踌躇再三。孙琪请求道:“天下事不少劳何以久逸,不暂劳何以长治。今民困于火,可坐视而不知备耶?”林知州“服其言,遂治西陂,浚旧渠如故”。竣工日期为宣和七年三月,是为历史上第三次修浚李渠。

两宋交替之际,金兵南侵。朝廷下诏天下修城,“凡城池皆令坚险”。此时,承平既久的袁州城“墉堞颓圯,壕堑堙塞,渐不足恃。……虽时缮修,不过增庳培薄而已”。建炎二年(1128),汪希旦就任袁州知州,审时度势,修建州城,“大兴版筑”,疏通壕堑,“革旧城一新之”。新修州城城基周二千三百一十五步,原城高一丈五尺,增高至二丈;女墙三千五百步,高五尺,均为砖砌。又建敌楼、战栅五十间,总六百五十间。又修建内城西门,“皆旧无而今创修也”。城池既竣,“控山阻江,雄冠东南”。

不久,王仲嶷接替汪希旦任袁州知州。时有大股流寇进逼袁州城,王仲嶷率州兵据城坚守,流寇围攻一月有余,知不能下,遁去。嗣后,袁州知州罗克开、李观民、郑自诚、方岳等人,任内相继修缮州城,增卑培薄,以期城防完备。

南宋时期,李渠共有三次疏浚的记载。淳熙四年(1177),袁州知州张杓“教民导渠千五百余丈,渠赖其利”。淳熙十年(1183),袁州知州曹训“以李渠废而不治,命工疏导,水遂复通”。又将《袁州图经》中所记载有关李渠的文字,刊于疏泉亭壁间,昭示后人。

宝庆二年(1226),曹叔远出任袁州知州,下车伊始,访求舆情利病。针对李渠屡次修浚后不久便告淤塞的情况,经过实地勘察,分析原因后,对李渠进行一次全面、彻底的整修。工程自陂头、水口开始,对沿途堤岸、沟渠、水斗、分水湖、接水沟、减水沟等逐次进行修复。与先前历次疏浚工程最重要的变化,就是废弃了李渠出东城至赤板桥一段数里长的渠道,李渠“过报恩寺,入贡院,转而北会于秀江”。此后李渠都是经由州城东北隅的报恩寺(旧址在今袁州区粮食局院内)后,穿过城墙,流入秀江,总里程比以前缩短了四分之一左右。城内整修开浚的渠道“阔皆三尺以上。凡渠水所经巷陌之冲,旧为暗沟覆以砖土,今悉撤为明沟,深广皆丈余”。工程于宝庆三年春正月动工,“甫阅月,渠成。”

相对于此前五次修浚工程的仓促、简陋,曹叔远主持的李渠修浚工程用力最多,成效最大。曹叔远还将李渠的创修始末、修浚过程、沿途地形、施工项目及管理组织的构成、管理制度的规范、管理人员的职守等内容,撰写成《李渠志》,成为后世修浚李渠的典范。

曹叔远(11591234),初名叔遐,字器远,浙江温州瑞安人,永嘉学派著名学者。年十九即中乡魁,登绍熙进士,官至权礼部侍郎兼侍讲、徽猷阁待制。卒,谥“文肃”。宝庆二年出任袁州知州,任内多惠政,浚李渠,修学宫,建御书阁,复龟目二井,“修旧起废,山川城郭率皆改观”。此外,还有诸如减秋苗斛面米七千四百余斛,为下户代输,每月在州学讲学两次等等治绩。

南宋一朝,袁州州学数经修缮。绍兴九年(1139),袁州知州陈烯“下车谒先圣先师于学宫”,见州学“丹青漶漫,楹桷倾驰”,于是命教授刘瑜“撤而新之”。工程于次年仲春动工,季秋落成,“昼绘炳明,轮奂高洁”。

淳熙五年(1178)八月,知州张杓重修州学,改教堂为明伦堂,“首辟讲肄之堂”,堂侧创建有集善、明善、思静、克己四斋,建稽古阁用于藏书,是为有记载以来袁州最早的官立图书馆。州学前有池,池边建有风雩、采芹二亭。张杓,字定叟,出任袁州知州时“方年少,已有能称”。其时,张杓之兄张栻正好来到宜春,欣然撰写了《新修袁州州学记》。张栻(11331180),字敬夫,号南轩,世称南轩先生,汉州绵竹(今四川绵竹县)人,中兴名相张浚之子。张栻系南宋大儒,曾主管岳麓书院教事,从学者数千人,成为一代学宗,岳麓书院因之闻名遐迩。张栻与朱熹、吕祖谦齐名,时称“东南三贤”。张栻曾于乾道八年(1172)任袁州知州,任期约一年,颇有政声。后官至右文殿修撰。

鉴于宜春县附郭,未单独设学,张杓与宜春知县柯春卿商议,将文庙由东门外移建于江北卢肇故居旧址处,创大成殿,设讲堂,名“闻弦堂”,招生徒讲学,是为宜春县学之创始。以后宜春县学常驻于此,历代未变。此外,张杓还有浚李渠、修谯楼、创周程三先生祠等举措,朱熹曾为之撰写《袁州三先生祠记》。总之,张杓对袁州的文化事业贡献良多,后官至兵部尚书、端明殿学士。张栻、张杓兄弟相继出守袁州,皆有惠政于地方,贤声流布远近,不啻为宜春历史上的一段佳话。

嗣后,州学屡次得到修缮。庆元元年至四年(11951198)间,知州江自任、高诹之相继修建州学殿庑。嘉定元年(1208),袁州教授虞达焕在州学泮池以东筑丛桂堂,将历代袁州进士题名刊刻其间。

宜春县学亦有增建举措。开禧元年(1205),宜春知县司马溯在县学内创建居仁、由义、近思、笃志四斋。嘉定三年(1210),宜春知县姜光重修县学,“复立讲座,增职事位,环以廊庑”。嘉定八年(1215),宜春知县王洙在县学修卢公墨沼,筑亭其上,名墨沼亭。殿后复建有亭,名“咏归亭”。

南宋期间,袁州谯楼有两次重建的记载:淳熙四年(1177),袁州知州张杓重建谯楼,并创“颁春”、“宣诏”二亭。嘉定十二年(1219),袁州知州滕强恕新修谯楼,创左右掖楼,“筑台为楼五间,原制铜壶一座,并夜天池、日天池、平壶、万水壶、水海、影表、定南针、流水桶、更筹、漏箭、铁板、鼓角,设阴阳生轮值,候筹报时”。

前文已述,南唐保大二年(944),袁州刺史刘仁赡新建州治,建造谯楼,这是见于史乘有关修建袁州谯楼最早的文字记载。显而易见,滕强恕修建的袁州谯楼,具有观测天象的功能,而且“设阴阳生轮值,候筹报时”,再根据其座西朝东、南北两端均留有用于观测天象的露台这一独特形制与特征,可以确认袁州谯楼为具有授时报时功能的古代天文台。而早于滕强恕42年之前,张杓重建袁州谯楼并创“颁春”、“宣诏”二亭,其中“颁春”二字就别具况味,字面可以解释为“发布春天到达的讯息”,这与作为天文观测机构所具备的“候筹报时”功能十分契合。由此可以设想:不晚于淳熙四年(1177),袁州谯楼已作为古代天文台而存世。

古天文学界长期认为,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古天文台遗址,是元至元十三年(1276)由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建造的河南登封古天文台。国外确有实据的最古老的天文台遗址,在中亚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的古代帖木儿帝国都城撒马尔罕,系公元14281429年间由该国国王、天文学家兀鲁伯所建的兀鲁伯天文台。显然,上述两座古天文台的建造年代,即便与南宋嘉定十二年(1219)滕强恕修建袁州谯楼、恢复其观天测时功能的年代相比,都分别要晚了57年和210年。如是,袁州谯楼是全世界现存最古老天文台遗址的结论,便不言而喻了。

两宋时期,州县两级官署的修建情况记载十分简略。宋初,江南尚由南唐后主李煜统治,不过李煜名义上已经向宋朝称臣,用宋太祖赵匡胤的乾德年号。乾德元年(964),袁州知州吕延真修葺州治。景德三年(1006),杨侃出任袁州知州,修建州厅。皇祐五年(1053),知州祖无择新建州厅,名之为“庆丰堂”。又于州治内建浩然堂。

建炎三年(1129),知州汪希旦重建州署戟门。淳熙四年(1177),知州张杓在州衙建四益斋,刻其父张浚所书四益碑于其中。又于州厅旁建便斋,其兄张栻为之题额“隐斋”。嘉定十二年(1208),知州滕强恕新建州治。

两宋时期,历任袁州知州在州署修建各类楼堂轩阁的还有:赵资道建有吏隐堂、劲节堂、清心堂和远意轩,刘履忠建有一览楼、玉虹堂,黄劭建有敬简堂,陈烯建有景韩堂,阮阅建有无讼堂,辛炳建有南园道堂,周必达建有尊德堂,罗克开建有勤顺堂,吕延真建有澄源阁,等等。此外,宋代袁州州署中还有许多未具名修建者的楼堂轩阁,如多胜楼、浮香楼、瑞禾堂、落梅堂、不受暑堂、明允堂、舫斋等,仅有名称而已。

至于宜春县治的修建情况,更是只有南宋绍兴三十一年(1161)知县胡安老将县署自州城东郊“始徙城内善政坊”数语而已。诚然,两宋国祚三百余年,宜春县署的修建实繁有数,只是史乘不载罢了。


附件:

关联稿件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    • 上一篇:
    • 下一篇: